在上海,一批“海归”通过海内外两个“栖息地”提升本土创新的全球同步率
自信对接世界,“海鸟”飞起来!
■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唐闻佳
复旦大学电信学院今年引进了一位出身企业界的研究员。虽然复旦规定引进人才必须全职回国,但对他还是“特批”暂时保留“双重身份”,因为这位研究员领衔的高科技企业,地处最具创新活力的美国硅谷,他每次“两头跑”带回的不仅是最新的科技信息,更是最新的研究课题。
在上海,随着本土经济科技发展与世界的同步率越来越高,学成归国的研究人员再也不是简单地择枝而栖,而是在中国与海外两地跑起来,于是,“海龟”之外,“海鸟”群体开始出现。
“两头飞”,提高产业发展同步率
“今年我得多跑几次美国,不到外边走走,知识老化得很快。”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陈博对记者说。君实创立之初,由“海龟”主导的创业团队就在张江和硅谷两地建立了实验平台,用陈博的话说,“硅谷是生物医药创新的全球中心,你不能绕开它;张江是生物医药的创新热土,孕育着大量机会,你不愿错过。”
归而不留,对陈博这样的“海龟”来说成为一种创新创业趋势。为了吸收最新产业动态,他不时飞到国外,这绝非参加一次会议就能打入的“话语体系”,陈博强调,很多创意灵光一现时,不是在会议上,而是在咖啡吧,在餐厅。
在张江,“海鸟”如同升级版“海龟”成为一种新流行。“以前更多是家庭因素,先生回国,妻儿留在国外,'海龟'不得不两头跑,这属于被动当'海鸟';现在,则是出于产业的需求。”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兰忠称,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已集聚起500多家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其中300多家为中小型创新研发企业,它们中的不少掌门人就是“海龟”,现如今,这群“海龟”逐渐变成“海鸟”,这让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世界同步率,比其他地方都高。
另外,对于创新企业来说,在中国和海外两地设立平台供“海鸟”两地落脚,不仅可以促成双轮驱动式的产业创新,更是为了直接对接当地上市检测机构以及最终客户的需求。专攻X光机的上海奕瑞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监陆遥最近和创业伙伴飞到美国谈业务,“为了缩短产品开发的时间,我们让工程师直接在美国待上几个月,现场听客户需求,现场改。其实,‘海鸟’的出现除了对接科研前沿方向,最终目标是向全球销售中国制造。”陆遥说,全球化时代,很多中国创新企业已不满足于只卖东西给国人,而是致力于打造面向全球的“百年老店”。“海鸟”的出现,也是基于中国本土产业的这种自信。